济南市莱芜十七中:让科学之光点亮学生成长之路 |
|||
|
|||
在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引领下,济南市莱芜十七中以科学教育为突破口,构建全链条育人体系,让科学精神浸润校园,让创新思维深植学生心田。从严谨的学生课题探究到智慧碰撞的无人机编程,从创意迸发的3D打印到震撼心灵的水火箭升空,学校以多样化学科实践生动诠释着“科学育人”的深刻内涵。 一、系统布局,培植科学教育新生态 学校将科学教育作为内涵发展的源动力,以国家课程为核心,构建“一核两翼三层级”校本课程体系,紧密结合学生发展兴趣、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进阶与社会人才需求,着力研发服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特色校本课程。如《化学生活寻趣》,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验分析科学问题,学生在探究“膨松剂”课题时学习制作面包、蛋糕,以实际操作深化了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无人机社团开发特色课程,学生通过拆解组装、编写代码实现自主航拍,并组建航拍应用等核心小组,开展航拍校园、记录红石公园生态变化等实践活动,将科技探究与人文应用紧密结合,促进了物理认知与情感能力发展。 二、强师赋能,激发实践育人新动能 学校通过“青蓝、砺剑、教研、名师”四大工程,构建了教师专业发展金字塔,促进青年、骨干、卓越、特色教师呈现进阶发展。物理教师陈雷雨在名师指导下负责科技节水火箭项目,带领“格物致理社团”的学生反复调整瓶子形状、水量、角度、压强,实现火箭流畅分离和稳定飞行,讲台上的老师成功转型为“创新合伙人”。面对设备与经验不足,张永健老师克服困难组建3D打印社团,带领学生从设计钥匙扣起步,逐步攻克复杂结构,为学生探索项目提供方法指导。面对复杂的任务和挑战,教师们心怀“成为学生探索路上的同行者”的共同信念,使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三、融合创新,点燃深度探究新热情 学生商烨坤在课题《能量转化与应用研究》中探索“氢氧发生器”制作,经历15次失败后仍坚持实验,在付云老师指导下最终成功实现从化学能向动能的转化。面对学生的坚韧,付老师感慨道“试错是实践的必经阶段”。项目式学习“如何科学使用84消毒液”整合了生物、化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知识,提升探究能力与生活技能,展现跨学科魅力。2025年首届科技节以“科技点亮梦想,科学启迪人生”为主题,七大板块点燃探究热情:学生用3D打印复原“夹谷会盟”场景;创意作品“智能抢答器”、“AI智能交互系统”获市级优秀奖;AI展演分享生成鲜活文章及音乐的过程令师生赞叹,现代科技激发的想象力丰富了传统文化表达。 四、硕果盈枝,彰显引领示范新成效 近三年,学校教师在信息化教学设计、课件设计、课例展评及论文评选中硕果累累——获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奖励13项,市级奖励81项。在“北斗杯”大赛中,科技创想画获省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在“地球小博士”大赛中21人获一等奖。骨干教师团队课题研究取得突破,鹿业振老师主持的省级课题《黄河流域生态文明教育在高中项目式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将瀛汶河、牟汶河案例融入化学、地理教学,提供了跨学科融合范式,其应用案例获省黄河文化育人三等奖;陈雷雨老师的水火箭项目式学习被《中国教师报》专题报道,成为科学实践课典范。 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潜能。学校鼓励创新实践,鼓励学生不要惧怕失败,因为失败中蕴藏着真正的学习能量。学校的教育哲学是“教育即成长”。在“促进成长,见证成长”的系列化活动中,教师们达成了“科学施教在课堂,多元活动助成长”的共识。走进十七中,科学之光正以最生动的姿态闪耀在学生心头。学校以自信昂扬的姿态和踏实行动,证明科学不仅是知识的叠加,更是点燃梦想与生命热情的火种。这里,悄然开辟出“科学育人”的新航道——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灿烂星光!(莱芜十七中)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