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370100004188661G/2024-00138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济南市教育局组配分类: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 发布日期:2024-03-01成文日期:2024-03-01
标题
关于加强面向AI时代的中小学教育的建议建议者
张杰芳人大建议领域
社会管理和法制建设承办单位
市教育局答复时间
2024-03-01答复内容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面向AI时代的中小学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一直以来对人工智能时代中小学教育转型的关注,您的《关于加强面向AI时代的中小学教育的建议》对当前形势进行了客观分析,提出的建议非常专业、务实、有针对性,对我市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下面,根据您的建议,与您沟通一下我市在教育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相关工作。
党的二十大首次将“推进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赋予了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新的使命任务,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市教育局将教育数字化转型作为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举措,发布了《济南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将“推动数字赋能、智慧教育,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列入“十四五”教育改革发展重点项目清单,全面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新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一是成立济南市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旨在通过整合区域内人工智能企业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平台资源,打造专业化的人工智能教育环境,致力于科普实践教学服务、人工智能师资培训、学生赛事培训指导、学生考级培训指导等,为我市人工智能教育提供全方位支持。目前已经从全市范围内遴选建设了历下区、市中区、天桥区、长清区、高新区五个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后期我们将继续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建设。二是建设社区科普体验中心,当前全市共建成社区科普体验中心58处、科普广场6处,同时,在各类党媒以及今日头条、腾讯视频等公共网络平台,设立“泉城科普”专栏和账号,向公众发布新颖、权威的科普资源,实现科普内容跨媒体、跨终端传播,“泉城科普”品牌深入人心。三是打造济南数字教研中心和济南教育数字资源智作中心,加强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教研中心作为国内首个区域级教育大数据服务机构,致力于通过教育数字采集与处理、研究与分析、应用与服务和数字未来学校项目实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数字资源智作中心作为教育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擎,致力于资源建设、应用管理、场景服务、AI 赋能相关工作。两者将共同为加快推进教育高位优质均衡发展、办有温度有品质的济南教育提供有力支撑。四是推进市级教育城域网骨干网建设,实现省级骨干网、市县城域网和学校校园网安全高速互联,夯实网络基础,用以满足不断增长的信息化教学和管理的需求。
(二)教育教学模式特色彰显。
一是深入推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济南市教育局在2022年下发了《关于印发《推广运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济南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教办〔2022〕11号),就推广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提出了明确要求,推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2022年至今,从全市范围内已经共计遴选了50所智慧校园应用示范校和150个“平台”应用典型案例。2023年10月,中国教育报头版以《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景山小学推进“双师课堂”、家校协同——来了线上“好老师”,教学教研提质量》为题,对济南市历下区景山小学“双师课堂”进行了报道。二是积极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创建项目,推动各类学校更新教育理念,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等改革,探索形成智慧教育新模式。2021年至今,我市历下区、天桥区、长清区、槐荫区、历城区、高新区先后入选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三是加强数字校园建设,充分应用智慧校园设施,构建泛在智慧学习环境,创新“互联网+”环境下教学实践,加强数字化、网络化、沉浸式的新型教学场景应用,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协同育人。去年我市开展了数字校园建设情况抽查验收行动,从基础支撑环境、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网络安全与保障机制、特色创新四个指标进行评判,经学校自查、区县核查和市级抽验,我市中小学数字校园覆盖率达到100%。
(三)数据赋能教育成效显著。
正如您所说“因材施教作为教育中最重要的方法和原则,需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能力和特点,选择适合的方法和目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数据收集与处理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济南市成立的数字教研中心,打通了全学段、全链条的数据收集,并依托学情大数据分析平台,对育人关键环节等数据进行采集、匹配算法、计算,为学生学业规划提供支撑,将以往单纯依靠经验教学转为依靠经验、案例、实证和数据四者相结合进行教学,让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大水漫灌、题海战术成为过去式,利用大数据更好的赋能因材施教、精准教学。当前已覆盖全市63所普通高中、5万余名在校学生。2024年1月份,央视《新闻直播间》以《山东济南:数字化智能评价为学生成长“画像”》为题,对济南做法进行了报道。
(四)数字教育资源日渐丰富。
一是加快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依托济南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教师—学校—区县—地市”四级资源共建共享,建成全省领先、辐射全国的一流数字化课程资源库,充分体现了我市“一人一空间、人人用空间”的整体特色。截止2023年底,我市开通网络学习空间380余万个,师生开通率100%,开通市、县、校三级教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等特色空间3200余个,累计产生教学资源3514万条,初步形成全市云资源、云学习、云指导的线上数字教育新生态。二是充分发挥济南教育数字资源智作中心作用,推动中心的常态化应用,为大规模、低成本建设高水平和高品质的数字资源提供强大支撑,最终实现共创共享、统一标准、开放建设、普及应用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新样态。三是加强人工智能类校本课程建设,指导中小学校结合区域优势与办学特色,开发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智能制造、创客教育、STEAM教育、普惠科技创新课程等特色校本课程4299门,参与人次近100万。今年1月份,济南市入选首批国家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济南实验高级中学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学校名单。四是强化科普资源供给和服务,截至目前,全市专职、兼职科普人员和注册科普志愿者达2万人,拥有国家级科普基地6家,省级科普基地21家,专用科普场馆4处,科技博物馆4处,青少年科技馆2处,各级各类科普场馆年均参观人数超过500万人次。大力创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已达150多所,覆盖了市区80%以上的街道,累计授课3.6万课时,受众达87万人次。
(五)师生数字素养稳步提升。
我市高度重视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工作,每年举办“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活动,并将科普活动常态化,打造不落幕的科普平台。每年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项信息化活动,如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至今已举办二十四届,项目包括:数字创作项目(电脑绘画、微视频/微动漫、电脑艺术设计-标志设计、电子板报、3D创意设计、微视频-网络素养专项);计算思维项目(创新开发、创意编程、创意编程-专项) ;科创实践项目(创意智造、人工智能-优创未来、智能机器人);乐高专项(FLL探索、FLL挑战),其中大部分项目是面向人工智能的活动。除此之外,还有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活动、“数说中国”展评活动、“中国梦——行动有我”系列活动等,去年我市共遴选出254件作品参加省赛,获省级奖项229项,26件作品被推荐至全国交流,并多次获评“优秀组织奖”。据统计,2023年我市依托济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计举办了355个市级、区级活动,参与人数4.93万人,作品数6.16万件,活动访问人数70.82万人,形成了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
(六)数字治理能力不断提高。
一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入学一网通办,整合归集户籍、常住人口、网签合同、不动产等数据资源,各区县 100%实现入园入学的“网上办”与“掌上办”,解决了“家长提交材料多”“招生效率低”“家长多跑腿”等问题,切实方便了群众子女入园入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二是提升学校数字化管理服务能力,当前济南市已有70所直属中小学开通云智慧校园系统。实现了智慧教学、校园智慧管理、智慧学业评价、智慧研训等共计46个学校业务应用数字化,其中20个应用为学校办公管理提供服务。截至23年底,市直属学校通过智慧教育办公管理累计发布通知908.48万次,优化了学校的治理方式,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
数字赋能,济南市科创水平屡创新高。2023年,济南市在全球科研城市榜单中居第32位,较上年提升4个位次;在国家创新型城市中排名第15位(在非直辖市类城市中排名第12名,2022年排名第13位),较上年提升1位;综合科创水平指数连续五年全省第一。2022年度我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346.8亿元,同比增幅13.1%,高于全国全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2.89%,连续多年实现大幅提升。2023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06.53亿元,同比增长43.24%,居全省首位。累计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8323家,全年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6800家。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5年居全省第一,为全民科学素养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个长期而又必然的过程,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在教育数字化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才能打造出契合教育实际、具有教育特色、符合教育需求的数字化转型新范式。未来,济南市将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创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试点和国家级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变革,开足开齐开好AI相关课程,推动学校打造课后服务课程超市,拓展科技类活动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