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11370100004188661G/2023-00548 组配分类: 部门政策评价结果
  • 成文日期: 2023-07-06 发布日期: 2023-07-06
  • 发布机构: 济南市教育局
  • 标题: 济南市教育局关于《济南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
  • 发文字号:
济南市教育局关于《济南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中期评估报告
信息来源:济南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分享:

按照市发改委《关于开展“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济发改规划〔2023〕88号)要求,市教育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过程评估和效果评估相结合,对《济南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实施情况开展了中期评估,客观评价规划实施取得的进展成效,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提出下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

(一)主要目标指标进展

1.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截至2022年12月底,全市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182所,其中幼儿园2190所、小学608所、初中271所、普通高中63所、中等职业学校37所、特殊教育学校13所;在校学生149.42万人,其中幼儿园36.28万人、小学64.42万人、初中27.03万人、普通高中15.0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6.49万人、特殊教育学校0.13万人;教职工13.38万人,其中幼儿园4.82万人、小学3.09万人、初中3.17万人、普通高中1.7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0.5万人、特殊教育学校0.06万人。

2.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目前,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9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省级二类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80%;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巩固率达100%;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以上。

(二)重大战略任务进展

1.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是持续完善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双贯通”思政课改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成立济南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合教研与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常态化联合教学教研。精心组织我市第二届思政课教学大赛,开展以革命文物为主题的“大思政课”优质资源建设推广工作。3项思政课教学改革项目获山东省学校思政课改革项目立项,近20项成果在《人民日报》《中国德育》《现代教育》刊发。“双贯通”思政课改革被评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改革经验由省厅推报至教育部。二是深入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制定《关于构建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方案》,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心理协同育人机制,实现市级、区县、中小学实施方案100%全覆盖。加强部门协调配合,建立济南市全环境立德树人工作协调机制。11支市级“全环境立德树人”宣讲队伍,走进学校、社区、机关,常态化开展宽领域、多层级、广覆盖的宣讲活动。同时,加强理论与实践创新,精心组织全市全环境立德树人专项工作推进会,开展专项调研,培育打造全环境立德树人济南经验。三是加强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教育。发布《济南市全面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济南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认定标准(试行)》《济南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师”认定标准(试行)》,遴选培育劳动基地。着力构建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将社会劳动体验与家务劳动、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贯穿全过程。启动第二批劳动教育示范校、实践基地和优秀课例遴选,遴选认定100所市级示范校,持续筑牢劳动教育阵地、拓宽劳动教育渠道、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召开中小学劳动教育专题推进暨现场观摩交流活动,统筹全市优质资源进行现场展示,发布《济南市劳动教育典型案例汇编》,为全市劳动教育工作提供提升路径。全面推动家校社携手共育,构建全景育人新样态。

2.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一是首创学前教育地方标准。主导编制《幼儿园保育教育服务规范》五项地方标准(含一日生活、卫生保健、生活照料、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并于3月2日在全市正式施行,将碎片化、实践化的经验提升到标准化高度,有效推进幼儿园整体质量的提升。二是推行“优质园+”发展模式。印发《济南市学前教育“优质园+”发展指导意见》,推行公办幼儿园集团化、镇村幼儿园一体化和公民办共同体。目前,全市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9.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省级二类及以上幼儿园占比达80%。三是动态调整网格化管理方式。组建407个网格组,强化日常监管,提高幼儿园管理水平。开展2轮全市幼儿园拉网式办园行为检查,共计4000余次。四是提升幼儿园内涵发展水平。研制出台国内首个《幼儿园劳动启蒙教育清单》《幼儿园幼儿居家劳动启蒙教育清单》,填补国内幼儿园劳动教育空白。持续深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在游戏中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

3.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持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编制实施《济南市中小学校幼儿园(2019-2030年)布局规划》《济南市中心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施意见》,形成贯通基础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全过程、各环节的“政策闭合环路”。在教育设施规划、实施、保障等层面,创新“五个卡口”,实现配套教育设施与新建住宅首期项目“五同步”,推进了教育资源配置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迈进。二是深化“强镇筑基”行动。以市政府办公厅名义出台专项工作方案,市教育局、发改委等18部门联合制定项目清单,保障方案落实落地。开展省市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工作,全市29个乡镇,24个为省市试点,乡镇覆盖率为82.76%,在强化市级推进、加大市级资金支持方面全省前列,基本形成整体推进、示范一方的激励效应。三是强校扩优,实体化推进集团办学提档升级。推进集团化办学机制全域深化,把课程教学研究、教师专业发展、办学优势项目、质量提升策略作为集团办学的重点合作领域,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基础教育集团和教研共同体181个,覆盖学校927所,覆盖率为100%,形成优质资源再生发展态势。成立济南特殊教育集团,100%纳入特殊教育集团联盟校,100%组建“普特协作集团”,常态化开展宽领域、多层级、广覆盖的特殊教育实践指导,形成机制健全、联动密切、科学高效的指导服务体系。四是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创建。2022年,平阴县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首批135个“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之一。上半年,平阴县顺利通过教育部视导组关于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申报县的质量综合监测。

4.深化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特殊教育融合发展。一是强科培优,协同化推进高中特色发展提档。开展第三批市级普通高中学科基地和第二批省级特色高中、第三批省级学科基地遴选推报,打造省级高中学科基地6个,省级特色高中2所,3所高中学校在全省案例推广。二是打造“泉融和”特殊教育品牌。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经费保障充足、专业支持完善、信息互通共享的特殊教育支撑体系,打造了“泉融和”特殊教育品牌,推进全纳平等、医康教融合、个性化实施。全市共建成2个市级资源中心、14个区县资源中心、244个校级资源教室,“市级资源中心—区县级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融合教育三级支持体系持续完善。

5.打造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一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出台《济南市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关于实施产教融合项目培育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文件,让学校深度融入产业发展,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发展,打造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四链合一”的教育生态。校企共建产业学院51个、生产性实训基地10个,5G综合应用示范实训基地、大健康实训基地等纳入国家发改委重点支持项目。智能制造和粉末冶金智能制造2个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量占全省1/5。牵头成立文物修复与保护、工业互联网等5个国家级职业教育集团,机电一体化、信息技术职教集团被评为全国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二是不断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控机制,主动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等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需求大、发展前景好的专业。扎实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引领“课堂革命”。建成12个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107门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68门山东省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三是高标准建设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积极申报并持续推进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目前已成立工作专班,“专人专门”推进项目建设各项工作。四是搭建产教融合交流合作平台。2021年以来,先后牵头成立黄河流域产教联盟、黄河流域智能建造与医疗康养等专业联盟、东南亚境外职业教育办学联盟。我市被山东省政府评为首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城市,央视、新华社等中央媒体先后大篇幅报道我市职业教育。

6.强化与驻济高校的融合发展。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关于加快驻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深化市校融合发展战略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驻济高校与区县、市直有关部门签署合作协议40余个,围绕产业发展需求自设二级交叉学科30个,校企合办专业130个。二是牵头实施两批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项目。首批立项支持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等8所驻济高水平大学“双高”建设项目52个,支持经费5390万元。山东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2所驻济高校的6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前1‰,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济南大学等8所驻济高校的52个学科进入前1%。三是引进国外名校。支持齐鲁工业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交通学院等5所高校举办本科层次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量占全省一半左右。引进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知名高校在济落地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

7.提升继续教育服务供给能力。一是建立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建立济南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区县社区教育学院、街道(镇)社区教育中心校、社区学校(泉学e站)办学体系,满足社区百姓学习、娱乐、锻炼的需求。二是编写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专用培训教材。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联合山东省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区县教体局,编写《老年人智能化新生活》一书,由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入选全国老龄委《2021向全国老年人推荐优秀出版物》、山东省农家书屋推荐书单,荣获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课程资源。三是开发线上学习网络平台。市全民学习服务中心通过泉城学习网和泉城终身学习平台等渠道,把“学习”直接送到居民手中。开发运行微信端小程序“泉城终身学习平台”,社区居民登录后可免费学习20万本电子图书、3000种期刊杂志、10000集名家讲座、1000多套绘本。

8.打造富有人文关怀的有温度的教育。一是精准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出台《济南市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构建涵盖奖、贷、助、补、减、免等多种形式的精准资助体系。近三年,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7.77万人,拨付各类助学金14.2亿元。二是保障随迁子女就学权利。健全完善以“两为主、两纳入、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政策,保障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应上尽上”。

9.强化教育经费保障。一是稳步增加教育投入。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247.44亿元,比上年的214.14亿元增长15.55%,较“十三五”末增长15.73%。二是加大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积极落实各学段生均财政拨款标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逐年保持高位并稳步提高。2022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为79.01%,比上年的76.9%提高2.1个百分点,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为20.19%,比上年提高3.62个百分点。三是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自2023年春季学期起,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在原有标准基础上提高200元,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继续稳居全省前列。四是强化教育经费监管。制定《财务管理风险防控点自我纠偏清单100条》,深入开展财务管理风险防控自我纠偏工作。持续常态化开展教育内部审计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教育经费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强化审计(检查)结果应用,打通审计整改最后一公里,确保各项教育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五是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改革,突出绩效评价与结果应用,健全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济南教育预算绩效管理体系。2021-2022年,市教育局在全市预算绩效考核中位居全市各部门前列,在全省重点项目绩效评价中名列前茅,共获得省级奖励资金1698万元,奖励资金规模位列全省第一。六是不断提升教育财会干部队伍管理水平。聚焦教育系统财会人员作风能力建设,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提升、业务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比武等活动,扎实提升“六项”能力。

10.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创新教师资源配置机制。2021年,建立市级教师交流服务平台,采取“精准对接”的方式链接空编与超编区县,为跨区域教师交流提供技术支持。2022年,积极协调市委编办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60812名,核增编制1499名,全市中小学编制配备全面达标,确保了2023年师资可足额补充。二是深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继续深入推进区域内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持续打造“单位不固定”“岗位常流动”的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各区县已经实现了每年有10%以上的教师交流轮岗,2020-2022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1.5万人次进行了交流轮岗,义务教育教师交流轮岗实现制度化、常态化。三是优化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引进优秀人才、公费师范生安置、公开招聘等多种形式,全市教育系统2021年招聘新教师4304人、2022年3934人。四是深入推进“锻铸师魂、涵养师德、提升师能、激励惠师”四大行动。开展“树师德 正师风”专项活动等,引领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任。出台《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考核指导意见》《济南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师德负面清单》,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师德表现。开展红色宣讲活动,积极推动师德培育涵养工作常态化、长效化。健全“互联网+教师发展”“全员+骨干”等相结合的培训体系,2021年认定117名济南名师、49名济南优秀教育管理者,2022年遴选119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成立济南未来卓越教师成长共同体。建立教师工资收入随本区公务员工资收入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每年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推动中小学职称制度改革,将中级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区县,设置正高级教师岗位,打破中小学教师职称“天花板”。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出台关爱激励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若干措施,下发《泉城教育人才评审选拔、教书育人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工作实施方案》,部署开展全市教育系统表彰工作。

11.强化学科教研的专业支撑。一是完善教研员准入机制并探索教研员退出机制。出台《济南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实施意见(试行)》,建立健全教研员准入及退出机制。二是形成科学的教研评价机制。出台《济南市基础教育教研员专业标准(试行)》,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作用,加强对教研员政治素质、基本素养、研究工作、引领作用、服务职能、满意度评价的综合考核与专业引领。三是建立有效的教研员交流机制。鼓励优秀教研员建立工作室,畅通教研员交流任职渠道。四是组建区域、学校教研共同体。不断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等制度,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教研网络。五是积极挖掘并推广教研成果。开展学术委员会学术年会,举办“明湖论教”学术论坛、“教研之道”学术论坛、教育评价论坛、青年学术论坛。六是按需送教,引领乡村学校发展。以结对帮扶、按需送教的送研方式,进一步明确乡村学校发展问题,使送教送研更具主题化、系统化,通过分学科开展同课异构、项目指导、专题讲座等活动,引领乡村学校发展。

12.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是推动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优化升级。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与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探索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智慧教育云服务体系。优化教育城域网,当前全市所有学校均实现了互联网接入、接入带宽100M以上“两个全覆盖”,中小学数字校园达标率100%,网络学习空间师生开通率100%。二是创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方式。建设国内领先的“中央厨房式”网络教育制作中心和分布式录播中心,建设高质量“教”“学”资源库,依托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产生教学资源2273万条、题目数量2500万条、视频课程18万节、名师优质课程包1.62万个,云资源、云学习、云指导的线上数字教育新生态初步形成。三是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2021年历下区教体局、天桥区教体局入选第一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2022年长清区教体局入选第二批山东省“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单位。连续三年开展全市教育教学信息化交流展示评选活动,2021年—2022年分别获得省级奖项383件、136件,2023年遴选145件参与省级评选,获奖作品在质量和数量上均位居全省前列。

13.持续深入推进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印发《济南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方案》。独立型督导机构和专业性督导队伍建设实现实质性转型,全市区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设置覆盖率100%。强力推进市级教育督导专业队伍建设,调整责任督学、督导员、视导员236人,召开第七届市督学换届暨全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聘任市督学(含市督学顾问、市特约督学)278人。完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14个市级督导责任区。

二、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

(一)外部环境变化情况

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首次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三大战略”独立成章,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也赋予了教育系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对标党的二十大对教育作出的新部署新要求,面对新的内外形势,当前全市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

1.基础教育发展还不平衡不充分。2015年,我市所有区县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义务教育工作重心由“基本均衡”转到了“优质均衡”,但城乡、区域、校际之间发展仍不均衡。当前,学校办学质量与教育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

2.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当前社会对其发展仍有偏见,发展的吸引力明显不足。同时,对标普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还需进一步改善。另外,职业教育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还存在着“校热企冷”等共性问题。

3.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还需进一步构建。未成年人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需要社会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向上的良好环境。当前,全社会需要进一步推进全环境立德树人,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位一体”的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新格局。

4.城乡教师队伍一体化建设还有待加强。当前,城乡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短板,尤其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学校学生数量明显下降,教师总体超编,无法及时补充新教师,乡村学校师资存在“学历偏低、年龄老化、既超又缺”等现象。此外,乡村学校的信息技术、艺术、体育、小语种等教师比较缺乏,学科间存在师资不均衡的问题。

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

(一)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系统性、协调性和集成度,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心理“五位一体”的全环境立德树人新格局,着力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上持续发力,深化五育并举,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教育差距,强化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坚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有特色发展,开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三)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展《济南市产教融合促进条例》立法调研,加快构建融通融合融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职业院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行动,加快山东(济南)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继续实施市校融合发展战略工程,强化校地合作、校城融合,支持驻济高校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提升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

(四)加强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专业研究团队等,共同支持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坚持“核、补、调”并举的原则,教育、人社、编制等部门联动,健全中小学编制、岗位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多措并举配齐配足师资。调整完善中小学岗位结构比例,在分配专业技术中、高级岗位时向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倾斜。完善教师在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之间双向流动的长效机制。健全城乡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乡村教师津贴补贴。


济南市教育局

2023年7月6日



  • 上一篇:
  • 下一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