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370100004188661G/2023-00249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济南市教育局组配分类: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发布日期:2023-06-05成文日期:2023-06-05

标题

关于解决寒暑假期间孩子托管问题的建议

提案者

王维霞

政协提案领域

科教文卫体

承办单位

市教育局

答复时间

2023-06-05

答复内容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解决寒暑假期间孩子托管问题的建议”提案收悉,您的提案专业、务实、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对我市优化提升寒暑假托管规范服务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针对这些建议,我们高度重视,结合目前工作推进情况,尽快改进提升。对于该问题的关切,沟通回复如下:

“三点半问题”是在为中小学生减负、规范中小学管理过程中衍生出来的教育性问题,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变化而产生的社会性难题,所以“三点半问题”具有多重性,关系学生成长、家长工作、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作为公共权力主体和维护公共利益的代表,在实现教育公平中负有重要的责任”“为每一位儿童提供普惠性、高质量的课后照顾与服务,是减少并逐渐消除儿童因课后资源缺失而对未来学习和发展产生不利的重要途径”。

2017年9月,济南市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济教基字〔2017〕11号),正式出台两项服务政策,着力破解学生午餐就餐难和放学接送难问题。运行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赞誉。一是回应家庭照护的急盼急需。2017年5月,市教育局就家长照顾子女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经分析11.2万份问卷,84.21%的家庭主要照看人为父母,每日下班后是父母陪伴孩子的主要时间段,其次是周末,父母能与孩子全天候在一起的,仅占8.59%。下午放学后,部分中小学生自己回家,低年龄段孩子多数选择去托管班或小饭桌,机械化作业或散养状态占据放学后时间,相应的衍生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校外培训机构问题、课后托管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和安全管理等问题,造成了家长焦虑,增加了经济负担,更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换挡期”成了监护和教育上的“空白期”。二是基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需要。下午放学是学生离校,但不是教育的“放学”。对学生来说,教育时间是连贯的,放学后不应是教育的“空白期”,而应是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可为期”。合理规划课后时间,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三是基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责任担当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针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群众十分关心、社会高度关注的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减轻过重课外负担等问题,市教育局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优化课后服务为切入点,推进教育综合治理,加快教育提质升级。

一、主要做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简称“双减”)指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自 2017 年起,济南市为破解“三点半问题”,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课后延时服务,2018 年底实现课后服务参与学校全覆盖、学生需求全满足。今年以来,为落实新时期“双减”政策,济南市注重课后服务品质提升,打造“12343”课后服务体系,课后服务质量实现了较大提升,校内减负成效初显。

(一)紧扣精准服务“一个主题”,树好政策引领“风向标”。“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迅速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提高育人质量的通知》,重点从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补充完善。一是精准明确服务对象,自愿参加不强制。课后服务以家长自愿报名为主,积极引导有需要的学生自愿选择参加,学校不强制或拒绝学生参加。二是精准明确服务时间,自主选择切实际。原则上,课后服务主要在每周 5 天正常上学日进行,鼓励寒暑假和节假日提供课后延伸服务。学校提供课后服务时间一般每天不少于 2 小时,结束时间不早于济南市正常下班时间。各学校可根据服务内容和版块弹性设置 2—3 个结束时间点,由家长学生自愿选择参加时长。三是精准明确服务内容,体现个性重效率。以减负提质增效为目标,课后服务内容根据学生学习和成长需求整体规划、系统设计。小学低年级学生侧重学习习惯、基本生活技能传授;小学高年级学生侧重培养各项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初中生侧重自主学习,适时开展心理辅导;高中生侧重学习指导和生涯教育,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

(二)做好线下线上“两个结合”,构筑混合教育“新形态”。课程建设是整个课后服务体系的核心,在 2018年探索突破课后服务看护功能的基础上,2022年又将“延时服务”全面转型为“延伸教育”,开启了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混合教育“新形态”。一方面,深化线下课程研究。成立 485 人的课程研究团队,聘请 36 位驻济高校专家,加快探索课后服务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融合,并因地制宜从7个指标68个方面开发课后服务校本课程 3341 项,服务课程更加丰富。目前,“融合·拓展式”生活课程体系获得省市研究成果立项并在全国推广。另一方面,稳步推进线上教育。上线运行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市基础教育资源数字公共服务平台,通过空中课堂、线上释疑等多种方式为学生课后提供延伸教育服务。已累计开通课程 2961 门,服务学生 7128 万人次,学生课后线上学习互动超 4.3 亿小时。教育部对济南线上教育给予充分肯定,将课程资源链接教育部网站向全国推介。

(三)推动家校协同“三个抓手”,注入课后服务“新动力”。高度重视家庭在课后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制纲要、定标准、建平台“三个抓手”,由过去单独依靠学校“单驱动”,转变为家校协同的“双驱动”教育模式,进一步缓解了“双减”后家长的焦虑情绪。一是以纲要为引领,提升家校合作效能。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引导家长采取相应的教育策略。二是以标准为导向,改善家长学习环境。在全省率先出台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两个建设管理标准,自 2020 年起全市建成1000 所标准化家长学校和 100 所示范校,为家长提供参与课后服务的学习空间和家庭教育指导支持。三是以平台为依托,推进家校实时联动。建设“泉家共成长”家庭教育掌上服务平台、《泉城家庭教育报》融媒体平台,既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又在线解决家庭教育问题。

(四)盘活学校社会“四种资源”,充实课后服务“主力军”。有效整合校内、校外等多方资源,构建科学化、人本化、开放化教育资源服务体系。一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依托学校在管理、人员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开放学校场地资源,组织有需求的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自主做作业,老师根据家长和学生提出的需求,对有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学校结合实际组织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及素质提升的兴趣小组等活动。目前,全市中小学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占全市教师比例的 99.1%。100%的学校开展了阅读类活动,99.8% 的学校开展了文艺体育类活动,97.3%的学校开展了科普、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二是深入挖掘校外资源。引导区域内非遗文化、创新产业、科研院所等校外资源全力支持课后服务教育,为学生课后实践提供丰富载体。三是鼓励引导志愿服务。大力宣扬课后服务公益属性,引导广大家长、退休教师、知名学者等积极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来。四是用活用好学生资源。大力推广学长制,让高年级同学担负起帮助和指导低年级学生的责任,实现学生之间学习上共进,生活上自理,成长中互助。

(五)实施服务保障“三心工程”,打开课后服务“稳压器”。从学生、教师、家长等每个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出发,制定多项配套措施,真正让课后延时服务成为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一是实施服务学生“爱心工程”。在全市推行“午间配餐+课后服务”的配套服务管理模式,为学生提供午间供餐服务,建立起科学、健康的学生午间用餐环境。二是实施服务教师“暖心工程”。课后服务计入教师工作总量,鼓励学校为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提供周转宿舍、子女管护等暖心服务,激发教师参与热情。三是实施设施提升“贴心工程”。市级层面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学生课后服务配套设施,用于提高校园校舍条件、配齐教育教学设备、改善学校运动场地等。让学生课后在学校“留得住”“学得好”。

二、优化提升措施分析

“三点半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市教育局主抓的两项服务的效益从根本上体现了一种价值关系,即两项服务不仅是以效益为目标,更重要的是为了价值而追求效益。因此,两项服务的优化应该在社会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三管齐下,形成政府、学校、家长、社会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多元治理模式。

(一)社会价值层面,以教育公平为理念,将两项服务纳入到公共服务体系中,把优化服务治理作为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的民生工程。该项工作获得上级肯定推广,如: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肯定济南建立课后服务机制,解家长后顾之忧;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面向全国推广济南核增绩效工资总量,用于延时服务的经验;省教育厅官网、市政府官网、市政府办公厅政务信息通报等,均从不同角度推广肯定我市延时服务做法。同时,各级媒体也进行了多角度宣传报道: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在《百姓身边无小事》策划专栏中,以《山东济南:“三点半课堂”解家长后顾之忧》为题播发了一则新闻,济南“解家长后顾之忧”的经验被央视面向全国进行推广。此前,省市多家媒体也多角度地进行了推广报道。我市的两项服务工作被评为2019年度山东省教育综合改革和制度创新十大典型案例。

(二)制度价值层面,形成以政府担当为主导,以公办学校为主体,支持并规范校外机构发展,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多元治理体系。一是将两项服务纳入教师绩效考核范围,在财政补贴政策上予以保障。提高班主任与德育管理团队用于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及课后学生延时服务的考核奖励;二是监管评价上将两项服务纳入教育系统重点改革创新成效考评项目,保障两项服务实施。

(三)实践价值层面,以学生发展为目标,实现创新服务形式与内容“两个创新”,着重在校内校外、家里家外、线上线下领域实现“三个打破”,将延时服务全面转型为“延伸教育”。将两项服务与“育人”结合起来,与切实减轻过重课外负担结合起来,将课后延时服务向纵深发展,从服务的模式与内容上加强创新,同时,在落实责任、健全机制、强化监管与社会宣传上,加强统筹协调,构建科学化、人本化、开放化的资源服务体系,切实提高课后延伸教育服务水平。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继续对我市教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家校社携手共育未来,让教育的美好可见可感。



济南市教育局

2023年6月1日


吸收采纳情况

留作参考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