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370100004188661G/2023-00248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济南市教育局组配分类: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发布日期:2023-06-05成文日期:2023-06-05

标题

关于将课间十分钟还给中小学生的建议

提案者

邵洁

政协提案领域

科教文卫体

承办单位

市教育局

答复时间

2023-06-05

答复内容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将课间十分钟还给中小学生的建议”提案收悉,您的提案专业、务实、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对我市落实“双减”工作,加强学校管理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综合分析您的建议内容,主要是集中于个别学校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学生多样化特色活动开展的不够、学校管理有待规范提升等,针对这些建议,我们高度重视,结合目前工作推进情况,尽快改进提升。对于该问题的关切,先将我市总体做法分享如下: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济南市以生为本、聚焦“六力”,不断优化教育生态,助推学生全面丰富健康成长,着力打造“双减”背景下济南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一、以作业减负为驱动力,建立评价反馈新模式

济南市作业改革不仅从外延上关注形式变化,更从内涵上重视质量提升。早在2019年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作业管理与改革的意见》,这是从管理体制的根本入手,推进系统改革。为全面落实“五项管理”,2021年又出台了《关于落实“五项管理”和“双减”工作要求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在《关于落实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要求的实施方案》,创新性的提出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年级统筹作业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改变传统作业布置出现的随性随意随便行为,给予不同学情的学生科学有效引导。同时,运用信息化技术,强化作业的评价反馈功能,将作业减负与课堂教学改革、学生学情学业诊断及教师专业发展相统筹。

二、以课堂提质为内生力,强化教学传授新路径

课堂是质量的生命线。以“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为契机,济南市组织专家编制基础教育全学段、全学科知识图谱,丰富教学资源库,全面推动教情、学情大数据分析在课堂、作业、检测等教学场景的应用和教育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服务教师精准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为学校发展评价、教师教情分析、学生学情诊断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权威的数字画像。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学校的课堂专项视导,通过听课、课堂检测、评课,问卷调查和座谈等形式,分析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推进将育人目标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关注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体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的关联。

三、以“泉引桥”工程为牵引力,完善学段衔接新样态

为进一步减缓学段“坡度”,助力身心“过渡”,降低家长焦虑,切实解决各学段衔接的痛点与难点,2022年,济南市在全国率先出台《基础教育全学段衔接“泉引桥”工程的指导意见》,从升学准备与入学适应两个方面入手,“从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历程”出发,聚焦身心、生活、学习和社会四个维度,提出对应发展目标,列举具体表现,给出“生活化”教育建议,推进一校一策探索多样化、生成性的教育衔接模式。打造 “体系化场景化”衔接样态,通过高学段主动牵头、低学段积极配合、高低学段“双向奔赴”,在学校管理、课程设置、教学组织、教育引导、学生适应等方面实施衔接,努力改变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超标教学、超前学习状况,解决衔接困境,转变学段毕业的“空档期”成为新学涯的“准备期”,推动教育主体的“换挡期”变成育人延伸的“有为期”。

四、以课后服务为续航力,形成多元学习新模式

自2017年起,济南市为破解“三点半问题”,在全国率先探索实践课后服务,2018 年底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教育资源全开放、服务需求全满足”。近两年,为落实新时期“双减”政策,打造“1234”课后服务体系,课后服务质量实现了较大提升。一是紧扣精准服务“一个主题”,树好政策引领“风向标”。“双减”政策实施以来,迅速下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提高育人质量的通知》,重点从服务对象、服务时间、服务内容等方面进行补充完善。二是做好线下线上“两个结合”,构筑混合教育“新形态”。在 2018年探索突破课后服务看护功能的基础上,将“延时服务”全面转型为“延伸教育”,开启了线下线上相结合 “新形态”。打造以七大类素质拓展项目为主的个性特色课程和基于提升学科核心素养项目为主的基础拓展课程,形成课后服务主体架构。三是实施服务保障“三心工程”,打开课后服务“稳压器”。在全市推行“午间配餐+课后服务”的配套服务管理模式,实施服务学生“爱心工程”。出台《关于增加市属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绩效工资总量的通知》,实施服务教师“暖心工程”。四是盘活学校社会“四种资源”,充实课后服务“主力军”。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深入挖掘校外资源,鼓励引导志愿服务,用活用好学生资源,为学生课后实践提供丰富载体。

五、以“泉家共成长”为凝聚力,创新家校共育新特色

济南市通过制纲要、定标准、建平台“三个抓手”,由过去单独依靠学校“单驱动”,转变为家校协同的“双驱动”教育模式,缓解了“双减”后家长的焦虑情绪。一是在全国率先出台《中小学(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纲要》,立规定矩,提升家校合作效能。二是在全省率先出台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两个建设管理标准。以“一区一品格、一校一特色”为服务品牌,以“万名教师访万家”干部教师全员参与为队伍保障,以市政府“千所家长学校”建设为机制支持,以承办中国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为品牌展示,从市域层面构建人力、财力、物力协调创生的制度体系及机制体系。三是建设“泉家共成长”家庭教育掌上服务平台、《泉城家庭教育报》融媒体平台,让无所不在的家庭教育指导支持成为现实。2022年3月,省政府办公厅对济南市家庭教育工作开展专题调研,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对济南市家庭教育工作做出批示“济南市在家庭教育改革方面的探索很有意义,值得总结推广”。

“双减”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教育制度改革入手,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推进高质量育人。基于此,下一步工作重心将聚焦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筹优化:整体推进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共治、整体推进。2023年起,济南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把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纳入区县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督促各区县进一步夯实主体责任。坚定不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二)共培共育:高效促进城乡新型师资队伍发展

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专业研究团队,共同支持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促进城乡新型师资队伍发展的行动机制和良好氛围。落实济南市教育局等4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市)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意见》,提高城乡干部教师交流实效。推动“锻铸师魂、涵养师德、提升师能、激励惠师”四大行动向乡村教师倾斜。健全城乡教师待遇保障机制,逐步提高乡村教师津贴补贴。完善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津补贴制度。

(三)守一望多:倾力打造城乡义务教育治理模式

教育优质均衡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相辅相成,“优质均衡”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愿景,“城乡一体化发展”是“优质均衡”的必由路径。需要基于问题、大胆实践、形成范式,在“集团化、学区制、共同体”等维度下积极探索,深入变革资源配置、教师发展、课程建设、学生培养的逻辑体系和实践路径,打造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济南经验。深入推进学区制改革、城乡联盟、名校托管、集团化办学等模式,推动优质学校向薄弱学校输入核心管理团队、优质师资和先进理念,办好 “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省市一体化高标准推进济南起步区教育发展,加快导入优质教育资源。

(四)聚力提升:积极培育城乡教育服务优质生态

1.持续推进作业体系化改革。将作业设计纳入地方教研体系和教师教研规划,对教师开展专项培训,提升教师作业设计水平。赋能教师学生学情诊断,提高分层、个性作业设计与评价能力。加强全学段教育教学衔接,通过校内“提质”,促进校外“减负”。

2.着力加强课后服务资源建设。完善线下线上相结合的课程资源体系,采取“学校提供课程菜单、学生家长自主下单”的“超市化”服务模式,解决课后服务资源不足问题,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

3.多措并举推进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进一步明确执法权责,健全校外培训监管执法监督机制。发挥相关职能部门的执法功能,推进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网信、体育、文化旅游、科技、消防等有关部门联动执法。

4.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设立城乡一体化教研为攻关项目。发挥5个市级实验区和30所市级示范学校引领作用,打造信息化实验区支撑服务平台,开展新型教与学模式创新实践。完善线上教育教学资源建设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资源体系,为中小学校提供充足的教学支持。

(五)协同联动:持续提升家校社联合育人水平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构建部门参与的协调机制,协力推进家庭教育。强化家庭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工作。统筹建设并完善家庭教育信息化共享服务平台,丰富公益性网上家长学校和网络课程,提供有针对性、可选择的线上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合理规划孩子未来发展,理性看待校外培训作用,营造全社会支持“双减”的浓厚氛围。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一直以来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您继续对我市教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家校社携手共育未来,让教育的美好可见可感。


济南市教育局

2023年6月1日


吸收采纳情况

解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