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11370100004188661G/2022-00176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 发布机构:济南市教育局组配分类:政协委员提案办理
  • 发布日期:2022-07-07成文日期:2022-07-07

标题

关于加快推进特殊需要儿童少年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

提案者

胡艳玲

政协提案领域

科教文卫体

承办单位

市教育局

答复时间

2022-07-07

答复内容

您好,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特殊需要儿童少年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您的提案非常专业、务实、有针对性,提出的建议对我市创建“泉融和”特殊教育品牌持续推动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如您所说: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当下,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学生不再满足于在特殊学校隔离式“有学上”或普通学校“随班混读”,对“上好学”的需求极为迫切;期待不再被边缘化,急切想融入普通学校和班级。”对于您的关切,先将我市有关做法分享汇报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儿童特别是孤儿和残疾儿童,全社会都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情,共同努力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对于特殊教育工作,市教育局始终坚持“不是被动是主动、不是小众是大众、不是区别是识别、不是难点是亮点”的工作思路,2018年起,在全省率先建立起经费保障充足、专业支持完善、信息互通共享的特殊教育支撑体系,打造了“泉融和”特殊教育品牌,推进全纳平等、医(康)教融合、个性化实施2020年12月,省教育厅发文在全省推广济南市做法,2021年12月,我市在全省特殊教育随班就读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

一、主要做法

(一)全省率先夯实“全域统筹”强基服务保障

一是畅行入学保障,实现“全覆盖、零拒绝”。每年的《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指导意见》中,都对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优先入学做出明确规定,切实保障“就近”、突出“优先”。2020年,在全省率先出台《济南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鉴定工作流程(试行)》,配发工作流程图,着力把医学评估与教育评估有机结合,落实鉴定标准严、鉴定过程严、意见审核严,严守“确实无法入校”“确实严重”两个底线,切实做好适龄残疾儿童教育安置工作,最大程度保障残疾学生的教育获得。二是夯实经费保障,实现“全学段、全免费”。2019年起,在全省率先大幅提高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从每生/年9000元,提高至12000元(高于省标准4000元),在落实中等及以下学校残疾学生“三免一补”(免杂费、住宿费、书本费,补助生活费)的基础上,继续增加投入,实现特殊教育学校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全学段、全免费教育;大幅提高生活费补助标准,全省首创实施公办特殊教育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残疾学生“生活费补助综合定额”,寄宿生每生/年从4600元提高到7000元,非寄宿生每生/年从2800元提高到4000元。2019-2021年共拨付特教学校公用经费及生活费13969万元。三是培厚教师队伍保障,确保“全范围、全领域”。2017年9月,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出台之前,济南市编制部门会同教育、财政等部门在全省率先完成特殊教育学校教职工、随班就读学校和随园保教幼儿园资源教师的编制核定工作将日常教研活动纳入教师培训,特殊教育2018年纳入一师一优课评比范围激励特教教师比学争先

(二)全省率先打造“一站到底”贯通发展模式

一是专业支持“一站到底”。特殊教育“医(康)教结合”作为政策导向实践模式,建立“市级资源中心-区县级资源中心-学校资源教室”三级特殊教育支持体系,教育与康复并重、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有机结合,改善各类残疾学生在运动、感知、言语、认知、情绪行为与社会功能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学校无障碍设施设备建设配备,为残疾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目前,济南市共建设区(县)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2所、资源教室134个,省级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示范区2个、示范校20个,特教学校无障碍设施设备千余件(套),实现无障碍支持全覆盖。历城区作为全省首批随班就读示范区,依托现有的21个资源教室,建立了21个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协作组,创新实施针对性训练的资源教室+”工作模式覆盖全区89所中小学校。此举在省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得到一致好评。二是创新赋能“点面有扶”。聚焦特殊教育工作全面托管及重点事项精准帮扶,自2020年起,济南市成立两个“1+X”特殊教育发展共同体:济南特殊教育中心与原济南12个区县建立“1+12”特教发展共同体,济南市莱芜特教学校与莱芜区、钢城区建立“1+2”特教发展共同体,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结对帮扶共建、集团化融合办学。市中区构成了以区随班就读指导中心和泺源学校为龙头,以教育集团、示范校为引领,以各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为主体的“塔式”管理模式,成立随班就读中心教研组,指导协调全区随班就读工作,被列为省级首批随班就读示范区。三是家校协同开展“喘息服务”。针对不同残疾学生家庭特点和残疾儿童在社会融合、身心适应等方面发展需求,加强家长学校建设,分年龄、分阶段开发“菜单式”家庭教育课程,重点加强“建立安全感、认识自我、习惯养成”等六大模块的课程完善,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家庭教育。市特殊教育中心创办的“家校同行”微信公众号自2021年3月运行以来,向家长分享“情景剧”“手语微课堂”“康复小知识”等11个栏目的文章和微课堂视频130余个。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喘息服务”,为长期照料、身处困境的残疾儿童家庭成员提供短时托管、心理疗愈、家庭康复教育指导等形式的帮扶残疾儿童家长得以“喘息”,感受社会温情,增强生活动力

(三)全省率先创新“宜学暖成”“泉融和”成长路径

坚持“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被深深的看见”的理念,全面实施“宜学暖成”差异教学方式,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基础,落实残疾儿童少年培养“一生一方案、一生一计划、一生一课表、一生一导师、一家一故事”的“五个一”“泉融和”特殊教育品牌工程。一是加强“宜生”课程融合。在特教学校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根据残疾学生不同类型障碍特点,科学融合普教课程,增设具有针对性、综合性的康复类与补偿类课程,构建了“1(常规课程)+9(特殊需求领域课程)”的十大课程体系。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特殊教育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开发特殊教育数字化课程教学资源,为有需求的残疾孩子接受教育提供个性化、可选择的课程。二是实施“宜学”教学融合。综合评估残疾儿童障碍类型及能力发展情况,量身定制IEP个别化教学计划、资源教室课程表,全面实施个性化教育。区县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定期派出巡回指导教师开展指导咨询。市特殊教育中心职教部开设适应残疾学生学习特点和市场需求的工艺美术、服装设计与工艺、中餐烹饪、中医养生保健四个专业,深化产教融合,校企精准对接。三是探索“宜家”康复融合。根据残疾学生的医学和教育评估鉴定情况,会同卫健、残联、民政等部门,为残疾儿童制定综合康复方案,合理安排教育与康复课程。针对孤独症儿童,探索助教或家长陪读制度,为孤独症儿童更好融入普通学校提供支持。对于需要送教上门的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建立康复师送康、特教教师送教服务清单,开展定人、定时、定内容的送教送康送温暖服务,做到“细微处见深情,无痕处感温暖”。

二、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完善康教融合信息共享制度根据教育部全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情况监测系统和山东省基础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数据信息,进一步整合优化残疾儿童教育、康复、福利、医疗等机构资源,保障重残儿童最大程度地融入社会生活。

(二)进一步健全康教融合部门联动会商制度积极推进部门联动会商制度建设,创新康教融合方式方法。落实部门责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好相关工作。整合专业力量,做好送教、送医、送康教师培养培训工作。

(三)进一步完善康教融合上门服务制度根据重残儿童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与康复方案,对不具备入校学习能力而居家生活的重残儿童,由教育部门安排学校提供一般每月不少于 2次,每次不少于3课时的个性化送教服务;沟通卫生健康部门和残联组织针对重残儿童健康状况和康复需求,安排医疗和康复机构提供上门服务、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远程康复指导等一般每月不少于 2 次的康复服务。探索结合实际联合开展,轮流开展上门服务工作。上门服务单位优化绩效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送教人员绩效考核、收入分配倾斜和必要的交通补助,保障康教融合工作落到实处。

感谢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拜托您继续对我市教育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济南市教育局                                          202277


吸收采纳情况

解决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