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天桥幼教中心教育集团:不断打通制约路径,三大调整让游戏玩出新花样 |
|||
|
|||
自从线下教育教学活动被疫情按下了“暂停键”,幼儿园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成了孩子们最大的挂念。“什么时候才能回到幼儿园呀?我想跟好朋友一起玩滚筒。”“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沙子,别让大风刮跑啦。”……想着屏幕另一端孩子们萌里萌气的“叮嘱”,天桥幼教中心教育集团总园长徐茜在组织集团各园开展好线上活动的同时,还经常来到幼儿园的各个游戏区域,帮孩子们“照看”好这些童年“玩伴”。 沙水区、滑索区、建构区、滚筒区……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的户外场地有1600平方米,对于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来讲,这个面积并不大,但走在园子里,每一处空间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之前这里是一片灌木丛,后来经过教研,我们把它改造成了户外社会区。”徐茜指着操场南侧的一块游戏区域说道,区域改造完成后,既让孩子们有了更加开阔的游戏空间,还让孩子们在自然、生态的游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对四季变化的认知。而一旁的滚筒区经过重新规划调整,也有了专属的活动区域,长条形的区域设计,有效避免了孩子们踩着滚筒前进时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幼儿园还对区域游戏材料进行了“加减运算”。拿户外探索区来说,幼儿园去掉了容易损坏的纸杯、纸盒、铁桶等,增加了可以跳跃攀爬的安吉箱、木板、垫子等,这种调整,加大了孩子们对户外游戏的期待。钻进箱子把自己藏起来、把箱子垒高再一跃而下、用箱子支撑木板做成简易滑梯……孩子们不断发挥着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将材料玩出了新花样。同时,孩子们还在搬运和搭建的过程中,培养了与他人团结协作的优秀品格。当老师将这些游戏视频发到家长群时,不少家长看后直呼“刷新了自己对孩子的认知”“从没想过我的孩子会如此优秀”。 不仅如此,为了保证幼儿充足的游戏时间,幼儿园在前期不断教研的基础上,对自主游戏活动时间进行了调整——由每周换一次游戏区域调成每三周换一次。为什么要做这种调整?同一个区域玩三周,会不会降低幼儿的游戏兴趣?对此,天桥区幼教中心实验幼儿园教科研主任董梅表示,如果区域活动开展的时间不够充足,则难以为幼儿的发展创造真正自主探究的环境。“幼儿通常会用第一周去熟悉游戏材料和游戏规则,并在第二周尝试着去玩,边玩边积累经验。到了第三周,便会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去创新玩法,实现游戏水平的提高。”董梅说,这种调整,能让区域设置与活动的开展不流于形式,让幼儿在游戏活动过程中实现真发展。也正是有了这种调整,让幼儿有了充足的时间在沙水区拼搭管道、引水灌池,并在不断尝试和探索中成功实现了沙水区的“南水北调”。这一游戏案例先后荣获济南市一等奖、山东省三等奖。 除以上三大调整,集团还从游戏出发,将室内科学馆、美劳馆、社会馆、木工坊、生活馆等主题游戏和户外自主游戏相结合,投放数千种游戏材料,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和探究。 “魔法学校”的“魔力”,就是紧紧围绕《幼儿园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确立“游戏点亮童年”的发展思路,本着游戏化原则开发、调整课程及活动区域,并不断打通制约路径,让幼儿在真游戏中快乐成长。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
|||
|